将近代中国思想人物置于“某某主义”的框架下进行分析,我们早已熟悉。胡适与“自由主义”的结合,即是其中典型的例证。不惟如此,伴随“自由主义”近些年在中文世界被重新认识,赋予胡适“自由主义者”的身份,还明显包含正面评价的含义。胡适之外,我们还可注意到,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同样被纳入自由主义的系谱中,用心也是基于“表彰”其功业。由此,有关“自由主义与中国”的话题,似乎也可以建构清晰的图景。然而,问题远非如此简单。以胡适来说,他与自由主义的结合,始于何时?由谁命名?以及胡适本人对此的看法?皆是值得稍加辨析的问题。而且,无论是“他指”还是“自称”,尚有必要辨明所谓的“自由主义”究竟指向的是怎样的立场?是思想的,还是政治的?对这些问题的解析,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胡适,也有俾更好把握中国自由主义的特质。结合胡适这一个案对“自由主义”进行概念史的分析,正是试图说明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中思想人物与主义的结合,纠葛颇多复杂的因素。这里无意质疑胡适作为自由主义者的身份,只是试图强调,思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进程中常常是游离的,不仅胡适如此,包括严复、梁启超等作为“自由主义者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