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礼”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,作为分夷夏、别男女之行为准则与社会秩序。中国的“礼”,实包括民风、习俗、制度、仪式、政令等(李安宅1931),而仪式则是礼的内涵之外显。我们若按照《周礼》可将之分为吉、凶、军、兵、嘉五大类,《仪礼》则是记载士大夫之礼仪为主。礼仪的研究在中国有长足的历史,但多数着重在礼典与制度的说明与考据,在讨论礼仪的实践上,常忽略了男女是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,他们皆参与了礼仪活动。人类学者比历史学者更早注意到性别与礼仪的问题,Daniel Kulp在1920年代的研究即发现,广东乡村的年轻妇女视祭祀仪俗为己职(Kulp 1925)。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关于台湾妇女与宗教礼俗的研究陆续出版,提出礼俗文化中妇女不洁与魔力之说(Ahern 1975)。他们也相当注意女性神祇或者生殖信仰,展现妇女在信仰女性神祇时产生的特有空间与权力(Sangren 1983)。最近Anne E.McLaren从妇工与仪式空间两方面,观察共产革命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妇女相关礼俗的流失(例如哭嫁习俗与厕神信仰),但他认为改革开放也让妇女新司其他小区的仪式(2004)。这些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,补充“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