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四运动后,知识分子群体在近代启蒙与救亡的主旋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随着国共两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角,知识分子成为两党重视与争取的对象。尤其是抗战爆发后,民族危难加剧,大批知识分子从沿海迁移到西南大后方,他们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影响力,直接关系到国共之争的最终走向。马寅初是民国时期最负盛誉、最为活跃的经济学家之一,五四时期便已是北京大学教务长,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长期在立法院身居要职。1940年7月至11月的近半年时间里,针对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之势,马寅初连续发表文章和举行演讲,强烈主张稳定物价,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以回笼货币。他所谓的发国难财者,即以孔祥熙和宋子文为首。由于马寅初对孔宋的批评在社会上赢得普遍同情,产生巨大影响力,1940年12月6日,蒋介石令宪兵团“请走”马寅初,随后将其软禁于贵州息烽。此即为本文关注的马寅初被捕事件。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焦点,集中于颂扬马寅初不畏权贵、言人所未敢言的精神,凸显深重国难下一代知识分子的勇气与良知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马寅初痛批孔宋之事被演绎得愈来愈精彩、神奇。但若从严肃的学术研究规......